你可能听过:「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还是山」,也可能听说过这句话的各种解释,但如果要给别人解释这句话,是不是总觉得无处下手?因为这句话用诗歌来容错经验,只道出了隐约的感觉,却没有描绘出清晰的影像。
那,有没有办法将感觉转变成影像来描述?有的!那就是司马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信息加工理论。这两个理论认为,大脑就像计算机,人的所有观念、价值、思考都可以有符号来表征,看山的三种境界就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三个过程。

【01】

当你在看山的时候,你实际上是在读取山的信息,将具体的山抽象成符号,将一座山的形态发展出来并记在脑海中。这些形态不止具有心理影像的造型,并且也是你对山的观念和想法。这种观念与想法就形成一种团块的知识,成为山的概念的一种表征。「看山是山」的感觉,就像是成为机器的你拿到第一张山的图片的感觉一样,山就是山,就是一堆像素的组合,没有任何意义。

机器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识别出模式,当你被喂养千万张山的图片后,你就会编码出一个山的数据库,总结出山的形态规律。此时的你再看山,就会获得钢铁侠的视界,山将不是山,你看到一堆符号。你能马上从数据库调取对应的信息,识别山的名字、经纬度、等高线等。

大量符号按一定规律排列,便会形成模型,此时你的人脑计算机便会偷懒,不再以消耗大量能量的分析数据的模式看待信息,而是以模型视角看待信息,一旦发现发现山的典型特征,山的实体形态与山的模型大量重合,便自动确认。此时看山,山还是山。

【02】

「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还是山」实际上是你接收信息、分解信息和重组再认的过程,山之模型就是你心中构建事物的心理影像,是一个实体的造型在脑中创造、拆解与重建的过程记录。

不止是山,人类的所有对事物认知与创造设计都围绕心理影像展开,许多科学家、作家、发明家、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善于利用心理图像来提高创造力。

【03】

例如建筑设计师通常在设计建筑时,他会先在心智空间操作基本几何形体,而后将操作结果以几何图形或实体模型的形式将设计外显重现。换言之,素描草图通常会先在心里发展出来,然后浮现在绘图桌上。一位设计师无论在何时面临一个设计,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在脑海里想像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,并将其具象化成为心理图像。

心智影像通常以文字码和视觉码的结构储存。建筑设计大师就非常熟悉每个建筑设计元素的机能,包括柱子、梁、装饰等等,然后才能根据彼此的机能联系才能起建立心智影像。

大量的心智影像又彼此组合,才能汇编成为更大的心智影像库,建筑设计大师就是凭借强大的心智影像库,从可以迅速提取并处理数据,多快好省地设计出优秀的建筑。

更重要的是,大量的心智影像会汇集成库,不同的心智影像会连接、组合与重叠,从而形成新的心智影像。新的心智图像会反过来影响知识表征,启发创造新知识。这就是心智影像与创造力的强关系。

【04】

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人人看山都有一幅影像,少数人跳出看山的视角看山,形成了新影像,就写出了如此新奇的诗句。